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分享其职业经历

2016-12-16 10:39:00 编辑:小菜虫 关键词: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分享其职业经历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今日出席“香港+Dream”高峰论坛,并上台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经历。

刘星介绍说,从本科毕业到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出国留学。1993年大学毕业后,刘星到美国东部城市雪城学习,但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不如最初的设想,让他一度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多年之后回忆,刘星认为,去美国留学帮他打开了一扇人生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多样性。年轻人应该多拥抱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能否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分享其职业经历.jpg

毕业之后刘星从世界一百强施乐公司的基础职位,经过几年的奋斗,成为公司中层;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刘星选择投身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不幸的是,赶上了互联网行业危机,最终公司倒闭。刘星回忆,虽然创业公司走向失败,但这次经历让他获得了关于创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2003年刘星从沃顿商学院毕业,之后选择去投行工作,但工作环境远不如自己的预期。因为投行的工作总是尝试做相同的工作,没有创新。“虽然经历枯燥,但让我了解了资本运作和财务分析,为了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刘星说。

刘星表示,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一定要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受新挑战。首先是地域的舒适区,香港的年轻人不要局限于香港市场,而要放眼全球,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区,要拥有全球的视野。

其次是突破行业舒适区。香港的金融、商贸、零售是传统优势行业,但也有一些新兴的行业代表未来,例如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大数据等等,刘星建议香港的年轻人应该更多地拥抱新兴产业。

最后是打破企业舒适区,不要固守大公司的疆场,要勇敢地选择创业企业。假如年轻人能在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今天他将不仅在财富上有巨大的提升,在能力上也会有飞跃的进步。

刘星说,一旦走出舒适区,年轻人可能会担心害怕,但是也可能会发现有很多惊喜。他认为,香港实际上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外,还存在一些不被人所熟悉和了解的优势,比如科技领域、大数据领域、医疗领域等。

与内地相比,香港的创业氛围似乎一直被诟病。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专访时,刘星认为,其实香港的创业氛围在过去一年已经有明显的改变,无论从创业者的数量、质量、社会关注度和资本的关注度都有明显提升。但是创业必须有资金和人才,而资金往往是跟着人才来的,作为投资人,看项目最先看的就是人才。“如果人才没有加入到创业公司、加入到行业中,公司和行业的发展就会碰到瓶颈。”

他指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逐步关注香港的创业公司,包括香港本地也有很多投资机构以及传统的香港产业资本,他们在新领域上也活跃地做了不少投资。这些现象在他看来都表明,香港的创业氛围、热度都在逐步提升,政府也实际上做了不少推动和引导作用。但要进一步推动香港创业氛围,需要更多的人和力量,甚至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推动这个趋势。“包括我们主要发起的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也是希望能够给更早期的创业者提供帮助。”

他认为,尽管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市场空间并不够,但是香港公司、创业者完全可以做全球市场。“如果一开始带着一个做全球市场、包括内地市场的意识的时候,市场并不是最大的障碍。可能你需要找一个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来加入团队。”他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的政策,让创业公司在吸引人才的时候有更好的机制。“例如居民政策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创新空间,新加坡在过去时间吸引人才和移民政策是非常进取的,整个新加坡对吸引外来人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值得香港学习。”

不久前,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一场投资年会上表示,经纬和红杉的关系是有底线的厮杀。对此,刘星认为,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是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包括经纬、IDG,红杉与他们都有很多合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觉得,我们和其他所有机构都是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让行业变得更加专业,更加需要每一个机构真正更有能力去服务好创业者。创业者最后选择哪个机构,肯定是评估认为这家机构更能够为其提供帮助、成为其伙伴,这种健康竞争能够提升机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