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拟IPO “跟风集邮”还是“伴随成长”?

2017-03-17 10:12:34 编辑:小菜虫 关键词:新三板拟IPO

有媒体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投资机构在衡量新三板投资标的时,把“是否已经进入IPO阶段”或“是否有IPO预期”作为投资的首要基础。

这导致新三板企业前仆后继地往“IPO概念”上靠,然而其自身是否真正达到IPO标准,而达到标准后是否有持续良好的盈利能力,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三板拟IPO

某大型券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券商内核标准与首发上市标准重合但不绝对重合。”

新三板“拟IPO”你达标了吗

天星资本研究所副所长王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是否达到IPO,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财务指标。“以创业板为例,其上市的财务要求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营收不少于五千万元。而部分新三板申报IPO的企业未能达到这一标准,明显此类申报是不可能获批的。”

王晨称,虽然闸口已经打开,但目前申报IPO审核流程时间仍较长,因此企业必须有“稳定造血”能力,要求企业经营稳定、财务健康,而各类“烧钱型”公司明显是“不靠谱”的申报者。除此之外,有对赌协议、存在“三类股东”等情况的企业也不符合IPO要求,需要及时清理后才可以申报。

另外,前述某大型券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阐述了目前新三板拟IPO企业出现频率较高的相关问题:1、三类股东;2、股东人数超过200;3、挂牌之后信披和申报IPO信批的内容不一致。以上问题均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申报的成功率。该负责人续称,如果在申报过程期间企业利润的下滑幅度超过20%,则要面临申报终止的可能性,而如果超过50%就要直接撤材料。

同时,荣正投资首席合伙人郑培敏对记者表示:“新三板上公告IPO的300多家企业中,部分企业财务业绩不太可靠。比如有企业的利润是通过大量关联交易做的,另有企业存在法律架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瑕疵,新三板能够包容,但A股则不一定。”

与其“盲目跟风”、追捧短期内有希望IPO的热门企业,不如冷静下来挑选“潜力股”。南山资本创始人周运南对记者表示:“新三板投资者既然要往前走,那对企业的业绩(利润)就不能盯死在2000万、3000万,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预测:2015年业绩还在1000至2000万区间的企业,如果公司有增长前景,可以提前布局,可能2016年年报一出来就符合申报要求了。”

周运南表示,现在市场面上,业绩在2000万以上的新三板企业,基本上十家有九家企业在外面放风要IPO。周运南认为甄别方法有三:1:通过真正调研,判断它的业绩未来几年是不是能够逐步增长达到IPO标准;2:了解企业的治理结构能否符合IPO的要求;3:观察企业掌舵者IPO的意愿是否强烈。

周运南称:“IPO还是有很大风险,其过程中综合费用过大,这笔钱企业和大股东都是要自掏腰包的,IPO失败后可能上千万费用就没了;而且在停牌期间,可能会有不可预见的各种因素,还要看老板有没有魄力、能力去化解。”

“跟风集邮”还是“伴随成长”?

但市场总是不缺少“跟风”的行为,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地规劝投资机构“把企业成长性放在第一位”,新三板拟IPO企业仍然是最为炙手可热的那一个群体,因为这其中的利润“有目共睹”。

新鼎资本董事长、啃哥张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2017年投资的部分重点将会放在新三板拟IPO项目上。

张驰告诉记者,现在投拟IPO项目,一方面赚取的是市盈率的溢价,另一方面赚取的是企业成长的溢价。所以在“集邮概念”中,价格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相信现在以一个十倍市盈率投进去一个企业,挂A股无论如何都会有二十倍市盈率。

当然张驰也承认,A股的估值肯定会下移。但是只要找好标的、估值合适投进去,投资机构投入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即使A股估值下移也能赚到钱;同时,A股有不错的流动性,退出相对容易。

周运南则对记者表示,2017年其个人投资重点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在2年内可以申报IPO、进入精选层、被并购的优质潜力股”都是他积极投资的标的。

郑培敏也告诉记者,“我们没有专门对新三板投资,作为VC,我们把新三板看作一个公开的股权投资市场。”郑培敏表示,其投资并不看重企业在不在新三板,只要企业有成长性,不管企业是不是IPO,他们都会投。

王晨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IPO概念”较为火热,但在实际投资中,更为重要的仍是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包括所处行业、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等等多个方面。“通常来说,大部分拟IPO企业已经满足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要求,确实都是新三板上较为优质的标的,因此得到市场关注也很正常。”王晨表示:“同时也需要关注并未申报IPO,但基本面也非常优秀的公司,因为这类公司往往价值被低估,当新三板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修复后,也可以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

IPO不是万金油

在“拟IPO”热潮愈演愈烈之时,有一种理性的声音没有被淹没。

民生证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官伍艳艳对记者表示,pre-IPO项目并不是万金油,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更多会考量价格的合理性。“实际上新三板上明显的优质标的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价格已经趋近价值,这就是使得后来的投资人进入门槛很高或者风险很大。”伍艳艳称,正因为如此,挖掘潜在的IPO标的成为各家投资机构目前急需的工作,也是券商投研机构的研究重点。

伍艳艳续称,企业仅仅满足IPO财务标准是相对容易的,但在IPO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隐性的规范性标准很可能会构成障碍。比如关联交易要求,新三板与主板IPO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再比如常说的三类投资人,也需要制度上进一步确定,有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规范清理,有些可能规范成本过高而放弃,有些甚至是实质性障碍。

某中小型券商相关分析师对记者称,现在市场阻挡不了盲目跟风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但只有真正目光如炬的投资机构会去沉下心来专注于调研企业。该人士表示,企业资质特别好也有IPO意向的,诚然是最好的标的;而延续性不强的企业,即使侥幸一时迈起IPO的步子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所以就需要投资者和投资机构需要擦亮双眼来看。

“毕竟IPO不是选美。”该分析师意味深长地表示。